铜陵非遗展示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各族人民长期以来创造积累的重要财富,它不仅是民族自我认定的历史凭证,也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并满怀自信走向未来的根基和智慧与力量之源。铜陵在历史上就是移民地区,铜陵春秋属吴,战国属楚,又称“吴头楚尾”。各国为争夺铜资源在铜陵发生过多次战争,加之大量的奴隶来此采冶铜矿,使各种文化在此交融。西晋时期,又有大批山西流民进入此地,到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还有大批的矿山人员和“三线厂”人员从全国各地来到铜陵,使铜陵成为多元的移民文化交融地区。    铜陵非遗具有明显的个性特征,大致情况如下:第一、承载历史特征。几千年的铜文明史传承至今,曾吸引了众多的文人墨客来铜,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也带动了当地人们的创作热情,产生了大量的铜陵民间故事、谚语、歌谣等“非遗”项目。第二、原生态特征。铜陵虽是座移民城市,文化交融性强,但原生态“非遗”项目是在特定的地质和人文条件下所产生。如铜陵凤丹、白姜,只有生长在特定的土壤里才为上品。    铜陵市目前一县三区(枞阳县、铜官区、义安区和郊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登记的项目共有205项,民间文学(口头文学)、民间舞蹈、民间音乐、传统手工技艺、民俗、民间美术等7大类。其中“竹马灯”、“牛歌”、“铜陵白姜制作技艺”、“失蜡法”、“东乡武术”、“大通鹊江龙舟赛”、“陆家湾老龙灯会”、“凤丹制作技艺”等8项入选省级保护名录项目,顺安三月三庙会等27个市级保护名录项目,民间文学等17个县级保护名录项目。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高度重视下,投资建设我市非遗展示馆(市文化馆新馆二楼),旨在全面展示我市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广泛传播。

    附:铜陵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省级非遗项目介绍

    失蜡法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方法主要有两种:块范法和失蜡法。作为在青铜铸造史上独树一帜的失蜡法,工艺精湛而独特。由于蜡料具有可塑性好的特点,可以塑出各种各样不同的形状,在蜡条的表面雕塑纹饰也相当方便。因而,一些外形复杂、特殊的器物难以采用块范铸造时,可采用失蜡法铸造,例如,呈缠绕状的足、纽、镂空的三维立体花纹等。历史上,失蜡法广泛应用铸作鼎、彝、印玺、乐钟和佛像,其深受人们喜爱。失蜡法影响非常广泛,在现代转型为熔模精密铸造,被广泛用于制造业。2010年列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郑东平被列入安徽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白姜制作技艺

   “铜陵白姜”是铜陵的八宝之一,也是铜陵最具特色的农产品之一。近几年来,在铜陵各级党政组织的重视和广大姜农、加工企业的努力下,基地规模年年扩大,白姜产量年年增加,加工后的白姜系列产品涌入上海、北京等各城市,而且还跨出国门,闯入世界。

   “铜陵白姜”在古代也是闻名遐迩,名噪江南。据《金瓶梅词话》研究专家苟国先生考证,明万历丁已刻本《金瓶梅词话》第三卷五十四回“上了一碟酱的大通姜”。这个“大通姜”指的就是铜陵大通一带生产的生姜。在民间传说“铜陵白姜”宋朝时就为贡品,乾隆下江南品尝“铜陵白姜”后,指定将其送入皇家大院。“铜陵白姜”之所以有与众不同的品质,这是大自然千百年的演化与世代姜农们智慧的完美结合。铜陵种植白姜的历史有两千多年,具有自己独特的种植方式:深挖起垄,切芽播种,搭棚遮荫,收获手拔,姜阁储种,炉火催芽。这些种植技法都是姜农们世代传承积累、总结与创新的结果。



凤丹制作技艺

    铜陵县顺安镇凤凰山地区是铜陵县凤丹的原产地,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栽培历史。唯有铜陵县顺安镇凤凰山村,凤凰山所产的牡丹皮才可称为“凤丹皮”,牡丹皮品质上乘,凤凰山以外地区所产的牡丹皮称“连丹皮”。该村种植面积近万亩。每年的4月中旬牡丹花开,成片万亩牡丹花形成花海吸引了大量游客踏青寻春,观赏春之首花的壮观艳丽。凤凰山药用牡丹的生产已经有了一定规模,“铜凤牌”凤丹皮多次获省优质名牌农产品称号。在2013年列为安徽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牛歌

    铜陵牛歌流行于铜陵当地土语的流潭、钟仓、朱村、顺安一带圩区。这里农家自古习种水稻,土壤肥沃而偏粘。所以主要力畜是力量较大、但汗腺不发达、以放养为宜的水牛。这一带草滩大、多水潭,是水牛散放的天然牧场。放牛对歌和斗牛便成了乡间儿童最常见的游戏。经过数百年的口耳相传,无数劳动人民的智慧,创制了《铜陵牛歌》这样一件民间音乐艺术珍品。被列入第一批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鹊江龙舟赛

    大通鹊江龙舟赛由来已久,由最早抛棕入江悼念屈原习俗变为水上运动项目。大通龙舟分青、赤、乌、白、黄等颜色,均扎制龙头龙尾,各条龙的中轮或船艄均竖有龙旗,个别不加装饰的简称“赤膜龙”。后又发展有彩船、赛船,有舵公和挠手。比赛时,各船鸣锣击鼓,激励助兴竞渡,岸上还有观众喝彩助威。彩船主要伴助赛船而设,相当风趣,亦很吸引观众。大通龙舟赛系民众自发组织,主要是渔民和农民。由于竞渡有趣,能招揽几十里内的上万或几万观众,也活跃了商业市场。所以,在2016年列为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陆家湾老龙灯会

    陆家湾老龙灯会是枞阳县枞阳镇陆家湾及周边区域的传统民俗活动。历史渊源可追溯到唐末,传承年代久远,虽经历战乱和动荡,但基本保持活动正常开展并传承至今。在2016年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陆家湾龙灯属板龙,共12节,由13根顶棍串联而成。龙灯每节须点上香烛。自请龙之日起,烛火不能熄灭,由专人看护替换。陆家湾龙灯有诸多表演套路,大多已失传。陆家湾龙灯正月 初七、十四不出灯,十三正灯,一般在正月十八上灯复,上灯复是在长江边的矶头上,火化龙皮送龙上天。龙架依旧供奉于龙屋,每月初一、十五均有香客慕名前来进香拜谒。

    相传唐末时,长江发洪水,漂来一付龙板。小湾的渔民捞得龙头,大湾的渔民捞得龙板,各自供奉家中。后小湾的龙头,被大湾村民抢得,由大湾组织掌管。成立龙灯队。但龙头确系小湾先得,经协商龙灯以小湾为娘家,每年初二出灯必先去小湾拜年。





    竹马灯

    竹马灯分布于沿江江南一带,铜陵地区主要是钟鸣镇及周边县市,钟鸣镇竹马灯主要组织制作演出地在该镇牡东村白牡岭自然村,每年春节期间到周边村庄游玩。竹马灯主要是以三国演义关公解皇嫂一段故事为基本内容通过民间艺术加工,配以民间乐器道具,形成一种集布阵、穿花、跑马等一种民间表演形式。在2009年被列为安徽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东乡武术

东乡武术熔“南拳北腿”于一炉,形成既有南拳“拳打卧牛之地”的步伐稳健、刚劲有力的特点,又有北派拳的跌打滚翻、以腿见长的风格。

枞阳县域是古桐城的东乡和南乡,旧时有“文不过南乡,武不过东乡”之说。周潭是东乡武术的发源地及传播中心,周潭大山村章氏家族尚武之风最甚,据《章氏族谱》载,章氏家族祖居福建蒲城,祖传武艺属福建少林门派。东乡武术注重手、眼、身、法、步,善于破解对方阵式和路数。拆招散打,攻防合一,讲究技术实用。

2010年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其他项目图片:





发布时间:2018-01-17 15:35

 铜陵市文化馆

 

地址:铜陵市翠湖五路与西湖大道交叉路口(新馆)

   铜陵市义安南路19号(老馆)

电话:0562-2861846

传真:0562-2861846

联系人:祖小涵    赵慧

邮箱:tlswhg@163.com

邮编:244000